王振德 邢津|文
刘子久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画大家, 早已被同时代金潜庵、 胡佩衡、徐燕孙、 陈半丁、 惠孝同、 叶浅予、 潘 絜 兹诸名家所肯定。 60年代之后,天津张映雪、 王颂余、 孙其峰、 崔锦、 何延 喆 皆有专文或著作发表, 使刘子久绘画深入人心。 本人自青少年时代便崇拜子久先生, 当年我家住在子久先生所居西窑洼洼中兴胡同附近, 平日到海河畔晨练或散步时常与先生见面, 多次受到子久先生教诲或指点。 而今距子久先生辞世整整四十年了, 但先生音容宛在, 对先生的忆念岁久弥新, 捉笔记之, 潸然慨然。
一
刘子久
刘子久(1891—1975) , 名光城、 光成, 字紫久、 子久, 号饮湖、 观成。斋号新篁书屋。 世居天津。 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天津美术馆馆长、 天津国画研究会主任。 1954年其被天津市政府聘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曾任天津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17年拜金北楼为师后, 登上中国画坛, 成为“中国画研究会” 和“湖社” 画会的骨干,名声波及海内外, 与惠孝同、 陈咸栋、 李鹤筹、 陈缘督、 李上达、 吴镜汀、 赵梦朱、 张琮、 陈少梅并称“金北楼十大弟子” , 时称“琉璃厂十大湖”① 。 50年代在天津与刘奎龄、 陆文郁、 刘芷清、 萧心泉并称“津门画界五老”② 。刘子久的父亲刘文睿以行医养家, 生育六男二女, 子久排行第五, 但在其家族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九, 故津门相亲称其为刘九爷。 刘家世为书香门第, 以读书学艺为生, 讲究“为学不求入仕” , 只希望“以学养德, 以学练艺, 一艺在身, 吃穿无忧” 。刘子久自幼受父兄启蒙, 喜欢读书画画, 常临摹家藏《芥子园画谱》 。 1903年13岁时入天津城隍庙小学读新学, 1907年18岁考入北京陆军测量学校图科,主修地质专业, 得以赴京郊燕山深处的关隘、 险峰、 谷壑、 水口、 河滩考察与测绘, 使其测绘工作与山水写生并行不悖。 不久其便当上了农矿部地质调查所的测绘助理员。 1913年其23岁时分配到中央制图局任局员, 其测绘图例得到了丁文江、 葛利谱等中外专家的赞扬。 1914年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成立, 皇家书画陈列于文华殿、武英殿, 刘子久抽暇常去观赏和临摹。 1915年25岁时其考入中央制图局高等班深造, 业余学习油画。 1917年27岁时以油画为其父画像。 是年在蔡元培倡导和组织下,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成立, 金城、 陈师曾、 萧谦中等书画大家应聘执教。 1919年金城、 陈师曾、 周养庵等人又创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 , 这使刘子久有了正规学画和研究创作的场地和导师。 1920年其30岁时拜金城为师, 加入了“中国 画学研究会” , 并秉承该会“精研古法, 博取新知” 的宗旨, 在研究宋元技法和野外写生的基础上, 于1 921年前后创作了一批花鸟画, 现存天津市博物馆的计有《奇石鸲鹆图》《泉石鹰隼图》《秋月啼鸦图》《雪柳昏鸦图》《古木邮禽图》《苍林双鹊图》《鹦鹉紫藤图》《澄潭双凫图》《牡丹鸳鸯图》《蒲苇野凫图》《长尾兰鹊》《朱栏鹦鹉图》
《天桃狸奴》《桃花白鹇》《绿萍金鳞》《芭蕉月季》 等20幅, 既有古风, 又有新意, 颇受老师及同仁的好评, 初登画坛已崭露头角。
注:
①何延喆、 刘家晶: 《中国名画家全集· 刘子久》 ,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第23页。
②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天津近代人物录》 , 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 会总 编辑室《天津史志聪刊》(二) , 第101页。
刘子久
仿唐寅松阴高士图 纸本设色 纵92厘米 横34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