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的画论、实践及启示(六)

2024-06-08


(二)金城画论和实践的现代启示

历史发展到今天,离金城出国留学,离其提出画学核心思想十六字短语,离清末民初西方美术思潮大量涌入中国,都已一个世纪左右。而当今,苦难的中华民族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之后,改革开放的势头也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汹涌向前;而伴随一百多年来中国艰难进程的东西文化之争则始终没有偃旗息鼓,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也曾在上个世纪涌起一阵轩然大波,用激进或保守似乎已很难描述正在理性觉醒的国人的有关态度。在此背景下掩卷沉思金城的美术理念和艺术实践,我们难免时而困惑,但更多的是顿悟:


1.留欧出身而不盲目崇洋启示

中国画无疑是一种地道的国粹,无论从艺术学的角度一个画种来看,还是从民族的审美需要来看,保存、守护让其存在是必然的。问题是,在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之争中,一些不知变通的迂腐顽固之士或偏激的知识分子,以卫道者或爱国者的面目出现,一味盲目排外,抗拒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正常交流,全盘否定西洋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些喝过洋墨水的留学生,没有深入研究比较中西文化的优劣,只因为近代以来中国的衰败,从而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言必称希腊,崇洋媚外,偏激地否定国画。而金城则不同,他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水缸中泡大,又曾留学游历欧美,经受过欧风美雨的洗礼,因此,他的画论虽然高扬坚守中国画的旗帜,坚守古法,但是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博取新知。可见,他既护卫中国画的文化传统,又能以开放的视野注意吸收东西洋画的有益因素。现在,虽然离金城的时代已近百年,但中国书画市场的火爆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金城自己画作的市场反应更是一个明证。在近10年的拍卖市场上,他的作品并不少见,价格也在一路飙升,大多作品价格每平方尺超过15万元以上,如2005年北京保利拍卖会就以143万元成交了他的《仿一李营丘雪图》,2010年则以134.4万元成交了其《临沈石田山水长卷》。这使我们想到著名美术家艾中信先生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经典总结:“中国现代美术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引入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向前发展的”,“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色主要是由这一历史主线规定的”[19]。所以,今天的美术教育也应该以此为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引入西画的合理因子,发展中国画!




2.画界学子脱离官场回归本位的启示

在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是知识分子普遍向往的人生道路,也是统治者笼络读书人的主要方式。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遗传因子,不同的成长环境,其面貌、兴趣、气质、能力、志向和机遇也各不相同,人生之路和理想境界也应因人而异,不能也不应该都挤上一座独木桥。金城早年走的也是仕途经济之路,但是到中年,他终于不惑,脱离了官场而变成了一个专业艺术家,开始向艺术的高峰攀登。台湾的邱敏芳评价金城,对于“题材的选择,尝试将异国景物入画,在大家所熟知的仿古临摹作品之外,由于他个人积极的观察,处处师造化,创作时能融合国外所见的景物,经由各人笔法的转化注释,画出极具中国传统文人趣味,而又別具新意的中国画”[20]94。应该说,这种说法比较符合金城的实际。这说明,艺术气质浓郁的金城在摆脱了官场的束缚后,个人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或者说,金城艺术天性和才智的发挥,得益于他选择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场地。这启示我们,人是否为才,是否能成才,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适合自己才情、发挥自己天性的环境。这对领导和政府而言,则应该尽可能快地抛弃官本位,用人所长;这对美术工作者而言,则更要有自知之明,避免随波逐流,尽可能展现个人的美术天赋。


3.开展中日美术交流的启示

严格地讲,近代中外美术交流实际上更多的是西方美术作品和理论传入中国,由此而引发的争论也大多是如何对待域外美术。但不管是持哪一种看法,在那个年代,真正把中国画作送到国外去展览,或者两国之间举办联合画展的,还比较少见。因此,把几百名中国画家的千余幅作品,几十名日本画家的上百幅作品,在两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展览,不仅需要强大的社会关系、经济实力,更要有高远的美术视野。而且,金城把中外美术交流的重点放在日本,也是用心良苦:当时日本画家的美术作品具有中西方美术的双重影响,有利于中国作家理解和学习。也就是说,他对域外美术的学习起点是日本,是受到西方影响而比较成功的日本,或者说是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这当然不能说是十全十美,但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借鉴路径。日本学习西方成功了,而与日本差不多同时学习西方的中国至今还在探索之中。这本身就有很多未解之谜值得当代的中国人去解析。


4.对于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自蔡元培先生在上个世纪初提倡美育教育以来,大学美术教育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改革开放以来,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更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其效果远远未如人意,这需要认真的总结,需要从历史的、国外的,正规的、民间的美术教育中去吸取经验。而金城的理论和实践也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值得借鉴学习。


一方面,其指导思想十六字短语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当然,鉴于当时迷乱的画坛,金城在生前对“新知”的强调有所不够,今天,我们则可以把新知的范围明确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任何一种画种、画派、画风,转益多师是吾师。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金城所建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的一整套制度,如由著名画家组成评议会、成员定期开会观摩、组成美术社团、出版美术刊物、举办画展以及参观博物馆等等,有的可以直接借鉴,有的可以作一些相应的调整而运用于当今的大学美术教育。这些方法,总的特点是,教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有利因素,传授画论技法,同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金城的美术活动起始于清末,终结于民初。当时在绘画领域,中国现代画坛向西方学习的先驱们走上到欧美和日本留学的探索之路,将西画的写实主义等理论引入中国,从而引起了中国画的走向之争。在此美术思潮交织云涌的背景下,具有中西方双重文化背景的金城走出了官场,回归画坛,不仅以其理论还以其实践,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心北京,高扬十六字短语的旗帜,为中国画的存在和更新发展,为培养新一代“精研古法,博采(取)新知”的绘画人才,作出了毕生的努力,其劳绩不仅将辉煌于中国现代美术史,其思想和实践也值得后人总结,作为发展国画和推动中国大学美术教育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郎绍军.论中国现代美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 金拱北先生事略[C]//湖社月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3] 陈宝琛.清故通议大夫大理院推事金君墓志铭[C]//湖社月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4] 云雪梅.金城和中国画学研究会[J].美术观察,1999.

[5] 万木草堂藏中国画目[M].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7.

[6] 陈独秀.美术革命———答吕瀓[J].新青年,1918.

[7] 于洋.激变与守护的现代求索———1917-1937年中国画论争的文化策略与思想资源[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博士论文.

[8] 林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画画坛的国学回归潮[J].文艺研究,2005.

[9] 郑午昌.中国画之认识[J].东方杂志,1931.

[10] 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之部[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11] 秦仲文.近代中国画家与画派[J].美术研究,1959(4).

[12] 杭春晓.温和的渐进之路—以民初北京地区中国画传统画派为中心的考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博士论文.

[13] 郎绍君.二十世纪山水画[M]//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香港:锦年出版社,1998.

[14] 金北楼先生百鸟谱[C]//湖社月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5] 湖社月刊[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6] 晏少翔,初国卿.“湖社”与20世纪京津画派的崛起[J].美术之友,2003(6).

[17] 金潜庵.回顾[C]//湖社月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18] 丁士源.湖社月刊百期序言[C]//湖社月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9] 艾中信.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2)[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20] 邱敏芳.金城绘画研究[M].台北: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史研究所,2003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