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社画会创始人金开藩与中国营造学社(三)
文/徐雷平 储佳星 丁志敏 章萍芳
金开藩
金开藩所著的《略述绘画源流》,论述了中国绘画的源起与发展历史。首先论述了中国绘事从两晋以秦汉以兴,其中以卫协与顾恺之为代表,从此中国画有了详细的记载,中国画的传承由此始。既而详细论述了中国绘画从魏、晋、六朝及唐、五代、元、明清以至民国的历史兴衰、派别风格与著名画家等内容,并发表了自己对中国画的审美与对各朝代的评价与观点。在当时画界普遍否认文人画价值的潮流中,金开藩明确肯定文人画的价值,认为晋唐至宋元时期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精研古法,博采新知”这一宗旨也在《略述绘画源流中》有所体现,如其中金开藩提到“所谓尽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似为师”[6],这句话强调了“摹古”,即临摹古画,师法古人为学习与领悟中国画精神与意境的最好方法,其所谓“精研古法”。“绘事一端,本不可不以循守古法,然拘泥亦非所宜,是尤要循守古法,而兼能别创新意,为增绘事之门径”[6],这便是“博采新知”之意,在保护中国画传统文化与保留中国画国粹的同时,以临摹为手段,灵活运用笔法,加入与时俱进的元素,创造出别有新意的中国画。
《六法分诠》由金开藩连载于《湖社月刊》,文章开篇介绍何为“六法”,其取自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一书,此书是保存至今最早的关于作画的理论作品,其中阐述了绘画之六法,“六法维何,曰气韵生动、曰骨法用笔、曰应物象形,曰随类赋彩,曰经营位置,曰传移换写”[7]。金开藩通过阅读、考证相关历史文献著作、绘画作品,分别对“六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列举了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李嗣真《后画品录》、裴孝原《贞观公私画录》等,“言宋子房曾著画法六论,亦已散佚,独此谢氏六法,乃能炳若日星,永存不朽”[7]。从而论证“六法”之难能可贵,对古人的影响也十分深远,从侧面阐述了精研古法的必要性。
湖社活动时的照片
金开藩经过精研古法,及其对相应作品的练习,通过《画学浅识》一文表达了自己对绘画的基本理解。开篇提出画之初学三忌——板、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初学绘画者须求生气,使精神上达到默契,然后方能用笔,虽无法表达出精美的技巧,但是仍然会有想象不到的意致,也颇有神采。因此,气韵为先,然后运笔,笔尽意在,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初学者须胸有成竹,不拘泥于一笔一划,才能表达出神气,因此初学者宜居移体,养移气,沉默心思,涵养功法,并进行反复的练习,且不觉枯燥,方能有所成。
早年,金城时常为金开藩仔细讲解题款一事,然而未有时间详述。《画题款识》记载,“画之题字,初似无关宏旨,然在画局,实居重要地位”[8],“古人最重画题,至谓凡画一幅,必先立题目,然后著笔,若无题目,使不成画”[8],“士大夫画,全在运意题咏,超写为上,若不善题咏,即画居能品,殊觉减趣”[8],由此说明题对于画的重要性。对于款,文中叙述了从唐至元的发展历程,“唐人只小字,大约画不甚工者,多落于纸背,至宋始有年月纪之,然犹是细楷一线”[8],直至元代开始自成一派,“不独跋,且兼以诗,往往多至百数十字”[8],且在绘画上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对于印章,“古无其制,自清而极,亦自清而滥”[8],“唐宋人画,皆无印章,至元时始有之”[8],最后文章也告诫了画者题款应与画相合,不可本末倒置,只玩款物,不重绘画本身。
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金开藩自小习书画,工花鸟,并继承了父亲金城的艺术风格,坚守“出古人之行,立国粹之上”的绘画理念,前期所作多以临摹古画为主,汲取宋元时期中国画精髓,掌握其绘画笔法与技法。金开藩在写生方面的能力也极强,朱复昌在《写于金荫湖画展之前》中如此评价金开藩的临摹与写生画作,“神韵笔墨,兼而有之,与原本较,殆可乱真”[9],“如‘棕’‘松’多幅,纯系写生,墨汁淋漓,不落俗野,意在白阳雪个间”[9]。
结语
金开藩无疑是“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传播者与践行者,终其一生,为《湖社月刊》的出版工作呕心沥血,湖社的画学理论和实践也使当时及后世的艺术家们意识到中国传统绘画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探求中国画的发展道路,为传统绘画提供新的生命力,也为中国营造学社创立初期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湖社与营造学社在书画和建筑两个相关联的艺术门类之间“沟通儒匠、濬发智巧”,携手复兴传统文化,寻求美的共同走向。
参考文献:
[1]朱启钤.内务部部令第七十二号(中华民国二年十二月):古物陈列所章程[N].政府公报,1913,第595期:9-12页.
[2]朱启钤.训令:令古物陈列所会同金绍城办理陈列所工程事宜文(二月二十七日)[N].内务公报,1914,第6期:42页.
[3]金开藩.北平中山公园由中国营造学社主办之圆明园遗物文献展览会之会场:[照片][J].天津商报图画半周刊,1931,第2卷第10期:1页.
[4]金开藩.在北平中山公园水榭由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氏主办之圆明园遗物文献展览会之会场大门:[照片][N].上海画报,1931,第691期:1页.
[5]金开藩.文献展览[照片][N].大亚画报,1931,第293期:1页.
[6]金潜庵.略述绘画源流(中)[N].三六九画报,1941,第11卷第15期:26-27页.
[7]金开藩.六法分诠[J].湖社月刊,1932,第51期:13页,第54期:4-5页.
[8]金荫湖.画题款识[N].三六九画报,1941,第8卷第17期:26页,第9卷第1期:26页.
[9]朱复昌.金荫湖画展专页:写于金荫湖画展之前(附图)[N].三六九画报,1941,第9卷第11期:28页.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