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社画会创始人金开藩与中国营造学社(二)
文/徐雷平 储佳星 丁志敏 章萍芳
3 加入中国营造学社
金开藩之父金城携绍堂、绍基等兄弟几人1902年自备资斧赴英留学,1905年游学归来后,曾供职于上海英租界会审公廨中国谳员,次年旋因“黎黄氏案”举家离沪入京。任职北京农工商部商务司,与郎中胡劭介、主事杨晋等人成立无声诗社,担任社长。1907年由沈家本聘请为大理院法制馆协修,经奏补为刑事科第三庭推事。1910年7月奉派赴美参加万国监狱改良会议,游历十八国,考察各国监狱、博物馆与名胜古迹。次年回国后不久即逢政体变革,1912年被荐补京师内务部警政司第一科佥事兼秘书处办事。时任内务部总长就是朱启钤。金绍城建议筹办“古物陈列所”[1],以保存盛京、热河皇宫里的文化资产,得到了朱启钤的首肯和推荐,被委以办理此工程监修的重任[2]。金城既有国际视野,又热爱传统文化,兼之办事干练,深得朱启钤的信任。1920年金城创立中国画学研究会,培养中国画人才,举办中日书画联合展览。1926年因病英年辞世,无缘参加朱启钤先生几年后成立的中国营造学社。其子金开藩1931年初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即参加了3月21日学社在北平中山公园主办的圆明园遗物文献展览会,拍摄了多幅照片分别发表在《天津商报图画半周刊》[3]《上海画报》[4]和沈阳的《大亚画报》[5]上,还在《湖社月刊》上刊发了日本伊东忠太博士1931年6月18日在北平中国营造学社席上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讲演稿,在创办初期为营造学社扩大了社会影响。1927—1936年间《湖社月刊》影印发表了营造学社元老郭葆昌(字世五)收藏的[明]唐伯虎画《四美图》(唐宋元明展览会陈列之一)、[清]金廷标画《青羊图》、[元]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画《双羊图及题跋》,社长朱启钤(字桂辛)收藏的[清]乾隆朝宫廷画家、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郎世宁的画作《粉鹰》《马卷》,叶恭绰(字玉父)收藏的[元]马钦山画《人物长卷其三》和艺术理论文章《国画鲁言》,说明金城及其子金开藩与营造学社一些老社员交谊甚笃,才能有这些藏画发表与《湖社月刊》相得益彰,湖社与营造学社携手复兴传统文化。后来金开藩的表弟王世襄(1914—2009)也在四川李庄经梁思成同意入社,成为明清家具收藏和研究专家。
4 学术思想及艺术成就
金开藩作为湖社画会创办者与《湖社月刊》主编,刊中也登载了许多金开藩的绘画作品与理论文章。绘画作品有《花卉》《金潜庵画龙》《北平湖社画会主干事金潜庵画羊》《金潜庵草虫草卉扇》《金潜庵画猴》《金潜庵画人物山水》《金荫湖为程仲渔市长画金鱼扇面》《金荫湖画鱼其二》《金荫湖棕树写生》《金荫湖作花卉》等。理论作品有《略述绘画源流》《六分法论》《国画宗派说暨各体式之商榷》《枕冬阁画语录》《画题款识》《画学浅识》《四朝画史辑要》等。
“精研古法,博采新知”这一宗旨理念一直从中国画学研究会传承至金开藩所创立的湖社画会,而这八字箴言的丰富内涵也一直贯穿于金开藩的理论艺术作品与学术思想中。金开藩的父亲金城,在中国画坛的地位极高,成就斐然,他创办的古物陈列所与中国画学研究会都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且他本人在中国画方面的造诣也极深,留有不少传世之作。在父亲金城和家族的艺术氛围的熏陶下,金开藩作为金城的长子,从小耳濡目染,立志于艺术。在父亲逝世后继承其画学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因此金城的艺术思想对金开藩的影响极深,两人在理论思想与艺术实践方面的观点与态度都颇为相似。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