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社画会
中国画学研究会同仁游园偶息
三 结论
湖社所提出“提倡风雅”“保存固有之国粹,发扬艺术之特长”等办会宗旨是建立在中国画学研究会和金城等人提出的“精研古法,博择新知”的基础上,主要是因为湖社的初创成员大多与金城有着直接的师承关系,并有在中国画学研究的学习经历。金城等人针对当时“风行西画,古法浸湮”的现象,提出上述宗旨,它基本上代表了这类以传统为基础的画会组织的整体观点,说明他们都是将对传统绘画的研究和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放在同等的重要位置,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是一条新旧结合的折中道路。这和岭南画派的“折中中外”的主张有着本质的区别④,这种选择一方面为了提出自身的结社纲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整体艺术环境,是一种变通的说法。这与中国画学研究会有相似之处,而从中国画学研究会日后的实际操作和发展倾向来看,他们更加侧重的是在“精研古法”的方面,而湖社在这一宗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应时事之要求”“沟通世界美术”的具体行动方针,这一点较之中国画学研究会更具体,是一种积极的变通,对于“精研古法,博择新知”也是进一步发展。
湖社与中国画学研究会尽管有诸多差异,但是两会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两会都是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基础,在传统绘画的范畴内讨论中国画的继承和变革问题,而湖社又是脱胎于中国画学研究会,因此两会就有了相互沟通和往来的基础,两会成员也相互参加展览、例会,这些现象从客观上促进了彼此的沟通。尽管这种往来是完全个人化的,并不代表两会的整体愿望,但确实从客观上丰富了当时北京地区的艺术格局,促进了各种艺术理念和思潮的交流与融通,双方都没有因人员的分流而导致势力减弱,反而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使得北京传统绘画的格局在“西风渐进”的形势下,依然显得较为繁荣,北方传统国画的阵营也更加强大。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的出现并非完全属于偶然,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这一现象是在整个中国的时代环境下产生的,出于对二十世纪初各种美术思潮的一种积极回应,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提出艺术的主张,更多地吸引了各地的、特别是北方的美术爱好者加入,以壮大其组织。两会有明确的宗旨和章程,有具体的行动方针,有良好的社会影响,使之成为民国初年众多书画美术团体中的代表。
注释:
①郑工《运动与演进》广西美术出版社,二○○二年版,第一四四页—一六二页。
②李铸晋、万青屴《中国现代绘画史—现代之部》,文汇出版社,二○○三年版,第八十一页;另,金城早在一九○八年的作品当中就已经落款“藕湖渔隐”四字。
③李浴《试论金北楼和湖社画会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美苑》一九九○年第四期,第二十三页。
④同时代的广东国画研究会也是与湖社类似的组织,也提出过相似的主张,同时与湖社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曾在《湖社月刊》第二十二册上刊登该会的宣传启示。广东国画研究会在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与以高剑父为首的“折中派”展开过异常激烈的争论,对于折中中西的观点提出极为尖锐的批评,他们的主张与金城和湖社等北方传统画家群遥相呼应。参见陈滢《岭南花鸟画流变》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四年,第五四三页至五四七页。黄大德《民国时期广东“新”“旧”画派之争论》《朵云》之“岭南画派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第二十三页至三十四页。
文献参考:
①金城《十八国游记》,台北文海出版社(邱敏芳供稿)。
②《画学讲义》金城著《湖社月刊》各期。
③《藕庐诗草》金城著《湖社月刊》各期、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重版(邱敏芳供稿)。
④金潜庵主编《湖社月刊》一至一○ ○期,一九二七年。
⑤周肇祥《东游日记》,一九二七年(散见于《艺林旬刊》各期,后有单行本发行)。
⑥周肇祥编《中国画研究会同仁通信录》,教养院印刷所承印,一九二七年。
⑦周肇祥主编《艺林旬刊》一至七十二期,一九二八年。
⑧《艺林月刊》一至一一八期,周肇祥主编,一九三○年,天津古籍书店一九九三年重印,王宏主编。
⑨中国画学研究会主编《易水重游》,一九三○年。
⑩陈维麟《记湖社画会》,载文化教育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孙菊生著《耄年话沧桑》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上海书店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张朝晖《湖社的历史及其价值》,《美术史论》一九九三年第三期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湖社画会》刘墨《中华书画报》,天津中华书画报社,一九九六年版。崔普权《金北楼与湖社画会》,见《中华书画报》第三十一期 ,天津中华书画报社,一九九六年版。李铸晋、万青屴《中国现代绘画史》,文汇出版社,二○○三年版。邱敏芳《金城绘画研究》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史研究所,二○○三年版(薛永年先生供稿)。云雪梅《金城》,河北教育出版社二○○三年版。
(本文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责编 陈辉)
编辑 │ 冯冬
来源 │ 荣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