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法学博士”金城及其书画篆刻艺术(一)

2024-06-08
清末“法学博士”金城及其书画篆刻艺术

文|郑汉印   孙晓涛




金城(1878-1926),原名绍城,字拱北,一字巩伯,号北楼,又号藕湖,浙江吴兴(今湖州)人。金城家境殷实,其祖父金桐做丝行生意,雅好古玩字画:其父金焘继承家业,经商之余十分喜爱西洋文化和科学。金城家学渊源,对古器物字画收藏甚富,金城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艺术文化氛围的熏陶,也喜欢书画篆刻艺术,后赴英国留学期间,也不废绘事,常去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观看西方艺术品和文物收藏。金城孜孜不倦探究书画篆刻艺术,遗有《北楼论画》《藕湖诗草》《画学讲义》《藕庐古铜印存》及《金拱北印谱》等多种著述。

金城毕业归国期间,途经美、法诸国考察法律和美术。回到国内,在上海公共租界任职,后赴北京被聘为编订法制馆、协修奏补大理院刑科推事,监造法庭工程处会办等。后由“法部派充美洲万国监狱改良会代表,并赴欧洲考察监狱”,共游历了欧美18个国家。金城在考察期间,留心西方文物保护陈列情况和各国博物馆制度、美术馆制度,并留意于教堂皇宫等有西方艺术文化特色的场馆及文化古迹,写下了考察心得《十八国游历日记》。归国后,出任民国内务部佥事、众议院议员、国务秘书等职。在内务部时,金城建议政府设置古物陈列所,意见被采纳,并委以监修工程,金城“皆参考各国博物院成规,备臻完善,分门别类,陈设井然。并编译详细目录,兼用西文记载,沟通中西文化,便利殊多。并鉴及历代帝王画像,幅多而巨,向无副本,陈列日久,必为风日所蚀。一经损坏、散失,即无从补绘。力请招员缩临副本二份,一备所中陈列,一则藏之他埠。原本则永久珍藏之。其他宝贵稀有之品亦择尤抚绘,实为爱护古物思虑周祥之举。”金城出国留学和考察经历,开阔了其眼界,打下了博物馆学的知识基础。而“古物陈列所”就是近代博物馆理念的最初实践成果。后来,金城又想“筹设中华博物院”惜时事多变,没能实现。即便如此,金城被誉为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先驱当不为过。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