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鹏
2.《湖社月刊》刊登的文章
《湖社月刊》作为画会重要的对外宣传工具,其专业性强。以专一传播书画艺术、培养书画人才为特色。除刊登了大量的书画、篆刻、碑帖、竹刻等作品外,还连载了许多极为重要的专业论文,这些文章有些出自湖社成员之手,有些出自会外的著名画家、社会名流之手,经过编辑者的筛选,所刊文章基本能够反映刊物的宗旨,这些文章大体可分为五类。
一、纪念性文章和祝词等。其中包括重要节日或纪念日的祝词、展览祝词、序言等。早期的《湖社月刊》在每年的新年或特殊期次(如第50册、第100册等)都会在卷首刊登相应的纪念短文。比如:金潜庵的《元旦祝词》、《本刊百号纪念感言》、《本刊十年》(与金开华合著),惠孝同的《卷头小语》、胡佩衡的《湖社成绩序》等,这类文章字数不多,值得关注的是关于金城的纪念文章,其中有金潜庵的《湖社画展之演说并四年来之回顾》,朱之哲与刘光城、李上达、陈咸栋、李瑞龄、李树智、管平、陈宏铎共同撰写的《金公北楼逝世四周年纪念》,惠孝同的《金北楼先生四周年纪念感言》,孙诵昭、徐慧、冯棠、冯隶、陈克明、丁瑛卿、马静蕴、许芷君共撰的《金北楼先生四周年纪念》等,通过这类文章,可以了解金城生前的活动。
二、时评和艺术报道。这类文章以三种形式出现,均与湖社的活动有紧密联系。月刊在活动之前通常登出启示,比如1929年9月《湖社月刊》第22册刊登“东方画会启示”(即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注明收稿、展览日期和地点。而在展览之后则陆续刊登展览照片。展览作品,以及相关的追踪报道,或者是在活动结束以后刊登会员的亲历感言,这种做法试图以鲜活的形式引起书画爱好者的关注,引发他们的兴趣,也使整个活动得以完整地记述,同时还可以借此推广自身的理念与主张,扩大影响。金潜庵的《唐宋元明古画展览会我见》、马晋(云湖)的《画余小录》、余铸云的《中央公园湖社开会记》、英国劳伦斯秉宁的《伦敦艺展特约专家论中国艺术书画》等都属于这种范畴,这类文章一般篇幅不长,以记录与本社有关的活动为主,文献价值较高。此外,月刊还曾以连载的形式刊登湖社学员的学习日记、随笔等文,如金希巩的《习画记》、赵翀的《习画随笔》、蔡可南的《学画之心得》、张威廉的《微庐偶笔》等,作者谈自己学画经历与体会,对初学者而言是一种很好的借鉴和交流方式。月刊从第33册开始刊登《画界无线电》,自第41册改为《画界琐闻》,它一般被排在画刊的最后一页。
对当时画界发生的事件及时报道,这表明编辑者始终关注湖社周边发生的事件。需要指出的是,《画界无线电》和《画界琐闻》并不同于《艺林(旬)月刊》中的《艺苑珍闻》,它不像后者那样较多关注文物考古界的事情,他们只专注于画界的动态,这与其一贯的办刊宗旨相符合,而且比《艺苑珍闻》更具连续性,只是从第71册后出现断续现象,第85册以后完全停止。
来源 │ 美术观察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