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忠庆
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在五代两宋时期达到鼎盛。而自明清以降,随着写意画风的崛起,工笔花鸟画日渐衰落,至近代更是处于不绝如缕的尴尬境地。20世纪前期,凭借四位工笔花鸟画大师的研究和实践使这一古老画科得以复兴并呈现繁盛的景象,他们是刘奎龄、于非闇、陈之佛和张其翼。虽然他们对工笔花鸟画有着同样的起衰之功,但是其艺术风貌各不相同。著名美术史论家王振德这样评述其恩师张其翼的工笔花鸟画:“与刘奎龄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画风相比,张氏花鸟更具有中华正宗的笔墨气象。与于非闇具有装饰情调的富丽典雅画风相比,张氏花鸟在吸纳古今画家优长方面显示出恢宏博大的艺术气魄。与陈之佛没骨冲彩的明洁清丽画风相比,张氏花鸟更具有豪迈高亢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虽然这段评述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张其翼工笔花鸟画立足于中国花鸟画的优良传统,糅合中外绘画艺术,呈现出清丽文雅、磊落洒脱的艺术风格,是津门画派花鸟画的典范。
落户天津:艺术生涯的新起点
张其翼(1915—1968),字君振,号鸿飞楼主,满族,祖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曾祖父张德彝是晚清外交官,曾任驻英国、意大利和比利时大使,游历过欧美诸多国家,著有《航海述奇》《欧美环游记》等。张其翼15岁进入北京崇实中学。他曾跟随金城研习花鸟画,所绘的写意花鸟画参加过画展和义卖,颇受褒扬。
1930年,张其翼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和北京湖社画会,入故宫古物陈列所临摹古画,画艺大进。同年创作的《乔柯猿啼图》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张其翼花鸟画作品中最早的一幅,风格写意,笔墨潇洒。1935年,张其翼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师从溥雪斋、汪慎生等国画名家学习中国画,同时又随德籍教师白立鼐学习西洋水彩画,这为其日后形成兼容中外的艺术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7年,张其翼应聘成为故宫古物陈列所研究员,大量临摹和研习故宫所藏的宋元明清花鸟画传世佳作。此时,张其翼寓写于工、兼工带写的绘画风格初步形成,并闻名京津画坛,画展销售作品常常被抢购一空。1946年9月,张其翼当选为民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花鸟画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许多画家抱着满腔热情深入社会生活,关心时事政治,他们的绘画创作充盈着浓浓的时代气息,张其翼花鸟画创作亦复如此。譬如,1953年,张其翼绘制《双鹤图》恭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六十寿辰。1955年,国家特邀张其翼与齐白石、陈半丁、汪慎生、于非闇等14位画家合作绘制了巨幅花鸟画《和平颂》,献给正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张其翼还参加了20世纪50年代的多次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部分作品作为新年画公开出版发行。
张其翼工笔花鸟画创作的鼎盛时期始于1956年,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并应聘到河北天津师范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前身)美术系任教,从此落户天津直至谢世。
张其翼为人质朴憨厚,生活严谨,不好烟酒不打牌,除了偶尔听听天津时调外,他将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于研习工笔花鸟画,尤其喜欢在夜间进行创作,往往通宵达旦。其夫人巫时珍时常一觉醒来,发现张其翼站在椅子上紧锁眉头,凝视画面,不时地跳下椅子添补几笔,如此修修改改,直到旭日东升,真可谓连明彻夜、乐此不疲。正是凭借如此执着的艺术追求和勤勉的治艺态度,张其翼在居住津门的12年间绘制了大量的工笔花鸟画传世佳作。北京、天津、辽宁和湖北等地的出版社出版了多套张其翼工笔花鸟画四联屏,总发行量达数万套。譬如,1956年绘制的《秋山集兽(虎、鹿、猿、兔)》四条屏,由辽宁画报社出版;1957年绘制的《荷塘鸣翠图》《牡丹紫练图》《红叶鹩哥图》和《鹦鹉山茶图》四条屏,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或协办的全国画展中,时常有张其翼绘制的花鸟画作品展出。1960年,张其翼受天津市政府委托,为人民大会堂绘制了《荷塘风雨图》和《三猿图》,《荷塘风雨图》后挂于国务院总理办公室。
张其翼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工笔花鸟画,件件堪称精品,是津门画派花鸟画的经典佳作,足可传诸后世,以为垂范。
正是在天津,张其翼成了真正的国画名师。
早年在北京,张其翼也曾招生收徒,那是临时性和间断性的,并不具有系统性。而自调入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执教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之中,每天步行上下班,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天天如此,常年出满勤。张其翼是一位醉心于课堂教学的美术教育家,他不但将自己掌握的绘画技巧悉数传授给学生,而且注重授课方法的灵活性和生动性。他在教授鸭子的绘制技法时,就模仿鸭子摇摆行走的样子;他在教授锦鸡的绘制技法时,就伸展双手做出展翅欲飞的姿态,极为生动幽默。凡是听过张其翼国画课的学生,莫不深受其教益,很多学生即使后来成了国画名家,对张其翼的授课方式依然津津乐道。著名美术理论家郎绍君回忆道:“我考入该院美术系五年级专科,恰巧张先生教我们画花鸟。第一堂课讲画鸟,他给我们演示画大小卵圆形的技巧——大卵圆形为鸟身,小卵圆形为鸟头,两个卵圆形的组合变化,就呈现出鸟儿的各种姿态,那感觉真是奇妙极了!”
可以这样说,张其翼不仅是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教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也是津门画派花鸟画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培养了诸多优秀的花鸟画家,为推动津门画派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花卉禽鸟类作品
张其翼工笔花鸟画的研习和创作由学习写意花鸟开端,11岁时其就跟随金城、李剑伯临写梅兰竹菊,曾创作写意花鸟画补贴生活,或参加冬赈画展等义展义卖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写意技法基础。1937年,23岁的张其翼在溥雪斋的影响下,开始转向工笔花鸟画的创作。这一年,他成为故宫古物陈列所研究员,此后四年间他潜心临摹宋徽宗、崔白、黄居寀、徐崇嗣、李迪、赵昌、边景昭、吕纪等宋明院体花鸟画名家的传世佳作。有意思的是,于非闇和陈之佛也于20世纪30年代,几乎同时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的研究和创作。他们和刘奎龄在工笔花鸟画坛的辛勤耕耘,使已经边缘化的双钩填彩法、没骨法等传统技法恢复了生机,也奠定了中国现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基本格局。
1956年,42岁的张其翼落户天津。此时,他常常奔波于北京和天津两地间,和诸多文学艺术界的名家研讨花鸟画的变革问题。“在与老舍的讨论中,张其翼坚定了以写意为主、工写结合的花鸟画创作模式,实现了从写意到传神的嬗变。”(张天漫《丹青难写是传神——20世纪花鸟画家张其翼的艺术嬗变》)
正是在天津期间,张其翼寓写于工、兼工带写的工笔花鸟画艺术风格最终形成。
就题材而论,张其翼工笔花鸟画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花卉禽鸟类,二是走兽类。花卉禽鸟类是张其翼工笔花鸟画的主要部分,涉及十分广泛,内容丰富多彩。禽鸟包括雉鸡、家鸡、黄鹂、丹顶鹤、戴胜、翠鸟、八哥、寿带、鹭鸶、鸳鸯、鹌鹑、鹅、鸭、鹡鸰等,而花卉树木则多达40余种。“花如欲语,禽如欲飞,石必崚嶒,树必挺拔”,构成了一幅幅繁花争春、鸟鸣嘤嘤的画面。
张其翼花卉禽鸟类作品中的物象均造型准确、比例科学、色彩真实,这种宛若自然生成的艺术形象来自于张其翼长年坚持对花卉禽鸟的研究和写生。他经常向中国科学院鸟类研究所的专家请教禽鸟知识,收集各种鸟的资料,分类研究,还亲自到野外或公园观察禽鸟花卉的形态和神韵。一次,张其翼应出版社之约画银鸡,他就先查阅银鸡资料,又到天津宁园观察银鸡的身姿和情态进行速写,并以此为依据绘制粉本。故而,张其翼花卉禽鸟类作品所描绘的对象,莫不真实可爱、栩栩如生。
芙蓉翠鸟图
譬如《芙蓉翠鸟图》,描绘了两只翠鸟在芙蓉花树间栖息的情景。翠鸟和芙蓉花均用传统的双钩填彩法绘制,线条优美流畅、遒劲洒脱,敷色和谐相宜,极具“黄家富贵”意韵。芙蓉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在姿态各异的绿叶衬托下,显得那么地雍容雅丽。而翠鸟更是形神兼备,停栖的翠鸟脖颈微缩,低头凝视,若有所思;展翅的翠鸟身子舒展,微微前倾,似乎发现了什么,一脸好奇的神情。如此生动的造型,如此准确的结构,得益于张其翼对鸟类的深入研究和扎实写生。正如他自己所言:“画鸟必须认识各种鸟的形态及其性格,从它们飞鸣食宿的时候,寻得它生动的神情。从嘴和爪距之中,能够辨认出它的性格来,然后从嘴、眼、头、背、翅、尾、爪等等,依照次序来画,力求表达它们生动活泼的神态。同时要熟悉鸟的生长规律,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表现出禽鸟蓬勃的生命特征和它的本性。”(张其翼《我怎样画翎毛》)
张其翼花卉禽鸟类作品艺术风格的最大特点是工写结合。
细细赏析张其翼的传世花鸟画佳作,既有工致严谨、富丽文雅的院体花鸟画特征,又有挥洒自如、笔墨豪放的写意花鸟画精神,两者在同一画面自然和谐地糅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空灵美妙的意境。张其翼花卉禽鸟类作品中的配景,譬如荷叶、芭蕉、山石、枯枝和芦苇等一般用写意笔法绘就,令画面意趣别具、气势非凡;而作为主体的禽鸟和花朵,尤其禽鸟的羽毛丝染以及眼、喙、爪等部位的绘制,则用工笔技法精心收拾,十分细腻。“张其翼能工能写,最突出的是寓写于工,写中有工。‘寓写于工’,指他以工笔为主体,同时含有写意,在工整细丽的同时兼能生动活泼,绝无一般工笔画的刻板之病。‘写中有工’,是说他画写意也讲究造型、结构、笔墨,包含着精审的工笔态度。”(郎绍君《通灵入神的手笔——杰出的花鸟画家张其翼》)
1955年,张其翼刻“其翼四十岁后作”朱文方印一枚,准备钤于兹后创作的作品中,以区别于前期作品。如果据此将张其翼的花鸟画创作实践分为前期(1925年至1955年)和后期(1956年至1968年)两个阶段,那么后期作品更能体现张其翼工笔花鸟画工写结合的风格,《荷塘风雨图》即是最佳的诠释。
荷塘风雨图之一
《中国近现代画家张其翼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收录了两幅张其翼的《荷塘风雨图》。其中为老舍绘制的《荷塘风雨图》(纵102.5厘米、横48厘米),画面左边款署:“老舍先生雅教,张其翼写。”图绘荷塘一隅,风雨交加,荷叶乱颤,一只小巧的翠鸟双爪紧紧扣住荷茎,紧张地回首望着在荷叶深处缩成一团的白鹭。另一幅《荷塘风雨图》(纵155厘米、横400厘米),是张其翼花卉禽鸟类作品中的鸿篇巨制。图绘大风骤起、大雨将至时的荷塘,两只白鹭,一只扑动翅膀,惊叫冲飞,一只伫立凝视,静待风云变化,另有翠鸟随着枝头莲蓬不断颤动,唯有鹡鸰贴着水面急飞而去。
荷塘风雨图之二
两幅《荷塘风雨图》中的翠鸟和白鹭,均用双钩法绘制,而荷叶用几近写意的笔法绘制,工写相谐,意趣别具。艳丽的翠鸟,洁白的鹭鸶,影影绰绰的荷花,随风摇摆的荷叶,给人以动感极强的视觉冲击。
走兽类作品
在中国绘画史上,兼擅花卉翎毛题材和走兽题材的画家极少,而张其翼和刘奎龄一样,二者兼擅且成就斐然。
张其翼走兽类作品造型极为生动逼真,结构比例十分准确,并有较强的立体感。
近代以来,随着国门洞开、“西学东渐”,很多花鸟画家开始关注和借鉴西洋绘画的明暗法与透视法,并将西方解剖学引入花鸟画的研习和创作之中,张其翼亦是其中之一。他在《我怎样画翎毛》一书中写道:“为了画得正确,就必须认真观察鸟体的结构与部分的解剖,并要用鸟体骨骼的标本,反复钻研,同时结合写生,互相配合体认。”而他在绘制动物走兽类花鸟画时何尝不是如此?早在张其翼跟随德籍教师白立鼐学习水彩画时,他就将西洋绘画的某些元素融入了走兽类作品的创作中,呈现出不同于中国传统走兽画的面貌。
动物四联屏之双兔图
譬如《动物四联屏之双兔图》,此图描绘双兔栖息于山野枯树旁的情景。两只小兔神态各异,机敏灵动,极具野趣。画家用多种技法绘制此图,竹叶用双钩法,枝头绿叶用冲水法,树枝和枯叶则用写意笔法。作为画面主体的双兔用典型的院体风格绘制,但是融入了西洋绘画的表现技法。如果将此图中的双兔和北宋崔白传世的《双喜图》中的野兔做一比较,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张其翼的双兔更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更加栩栩如生。难能可贵的是,张其翼兼容中西技法的处理方式是如此高妙,双兔之形象并没有生硬的感觉,依然统一在中国传统绘画语言之内。
张其翼走兽类作品所表现的对象极为广泛,不仅有猛虎、黑熊、骏马、水牛、熊猫、狮子、狐狸、猿猴、山羊等大型动物,还有老鼠这样的小型动物,其中猿猴是张其翼走兽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
晨沐图
早在故宫古物陈列所临摹古画期间,张其翼就对猿猴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研习北宋易元吉、宋末元初牧溪的猿猴作品,兼及张大千、张善孖笔墨技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张其翼所画猿猴的神态、动作准确自然、灵动活泼,他将这一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野生动物描绘得如此活灵活现,这是他多年到动物园观察写生,并将西洋绘画技法以及生物学、解剖学知识运用到艺术创作中的结果。譬如《晨沐图》中的黑白猿猴,齐刷刷将目光转向晨曦透过树丛空隙照入丛林之处,神情专注又略带好奇,尤其面部表情刻画得细致传神。
九猿图
值得一提的是,张其翼走兽类作品的技法创新。他一改自易元吉以来猿猴画的扁笔细丝法,创造性地运用了浓墨散笔点丝技法,使其笔下的猿猴更加生动可爱。譬如《九猿图》中的猿猴就是用浓墨散笔点丝技法绘就的,宛然如生,它们置身于深山之中,或凝视,或惊叫,或停栖,或俯探,或悬挂,神情不同,姿态各异,而瀑布、深潭、古树、红叶又为画面增加了无穷的天然野趣。工致精细、灵气十足的猿猴和笔墨疏放、沉雄苍郁的环境和谐地融于一图,营造出别样的艺术意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尤其是落户天津的12年间,张其翼花鸟画艺术日渐成熟并走向辉煌,可悲的是“文革”结束了这一进程,这位津门画派花鸟画巨匠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然而,他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湮没。而今,他的那些精妙绝伦的花鸟佳作的艺术价值被人们重新发现。笔者相信,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张其翼在津门画派花鸟画的衍变史上,乃至于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贡献和历史地位,将被世人重新认识。(附图为张其翼作品)
来源 │ 中国书画报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