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松
五、湖社与后期的中国画学研究会
中国画学研究会以金城逝世的1926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金城1926年赴日本参加第四次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归国之后于9月6日病逝于上海。其子金开藩与周肇祥发生分歧,同年12月,在北京钱粮胡同15号金城之墨茶阁另行创立湖社画会。湖社名称取金城别号“藕湖渔隐”之“湖”字为画会之名,以资纪念。画会成员多以“湖”字为号。

金开藩
1927年11月,出版《湖社半月刊》,不久改为月刊,由胡佩衡、惠孝同等编辑。至1936年3月,共出100期,后停刊。中国画学研究会仍由周肇祥任会长,副会长陈半丁、徐宗浩。

《湖社月刊》

《艺林月刊》
1928年1月出版《艺术旬刊》,72期以后从1930年1月起,改为《艺林月刊》,至1942年6月停刊,共出118期,由周肇祥任主编,实际编辑工作由年轻的画家刘凌沧担任。两个画会主要活动仍是招收学员,传授绘画技艺,湖社每半月开一次观摩性质的研究会,定期举办画展,并通过刊物发表创作、介绍古今中外艺术,传播活动信息。当时两个画会都号称拥有成员数百人,实际上两个画会之中除部分成员之外,其余人员之间并非壁垒分明,明显的事实是双方历年举办的画展、成绩展和两刊物选载介绍的画家与作品、人员互有交叉。因之,把他们视做同时期活跃于平津地区的画家群更为确切。

湖社活动时的照片
就湖社而言,其成员之中,有属于金城家族的画家,其中有金城之子金开藩(1895—1946),字潜庵,号荫湖;金开华(号述湖);侄开义(字孔彰,又字希巩)、开业(字勤伯,号继藕)等人。
湖社的骨干成员,重要的有:

惠孝同
惠孝同(1902—1979),号柘湖,北京人,满族,画会副总干事,主编《湖社月刊》,后来担任湖社天津分会会长,山水画家,擅长青绿山水,亦工书法。1956年以后,曾任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委员。
胡佩衡和齐白石
胡佩衡(1892—1962),名锡铨,号冷庵,河北涿县人,久居北京。1919年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主编《绘学杂志》,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1927年参与发起湖社画会,并主编《湖社月刊》,曾任教于北平各美术院校。1956年后为北京画院画师及院务委员,山水画家,主张“法古与创作须交相为用”,晚年游湘、桂、鄂等地写生,风格一变,画风苍古厚重,色彩浓烈,气势恢弘。有《王石谷画法抉微》《冷庵画诣》《我怎样画山水画》等多种著作。陈咸栋(1898—1962),字仲英,号东湖,浙江山阴人,参与创办湖社画会,任评议,主教花鸟画,长于没骨花卉。陈缘督(1902—1967),名煦,号梅湖,广东梅县人,初从金城学画山水走兽,后攻人物,亦长诗词、音律。曾任教于北平各艺术院校。秦仲文(1896—1974),名裕,字仲文,号柳湖。河北遵化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法政系,课余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曾任教于北平各艺术院校,1956年为北京画院画师、院务委员。山水画家,精鉴赏,著有《中国绘画学史》。徐燕孙(1898—1961),名操,别号霜红楼主,原籍河北深县,生于北京,曾于朝阳大学习法律,在徐世昌当政时做过总统府科员,1920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后转湖社。工笔人物画家。1956年曾任北京画院副院长,任率英、吴光宇等曾从其学画。马晋(1900—1970),原名锡鳞,字伯逸,号云湖。早年从宫廷画家赵书村学习郎世宁画马技法,曾当过北平司法讲习所录事,后拜金城为师,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助教、评议,后转湖社。1958年为北京中国画院画师,其妹马莲如工花鸟、人物。吴镜汀(1904—1972),原名熙曾,号镜湖,祖籍绍兴,生于北京。在金城、陈师曾指导下学山水,初从“四王”入手,上溯宋元。50年代后遍游名山大川,致力于推陈出新。功力深湛,笔墨苍润。曾任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光宇(1908—1970),原名显曾,吴镜汀之弟。1926—1942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习画,任助教,工人物画,曾任教于北平艺专等校,北京画院画师。李上达,字达之,号五湖,工山水,曾教张学良子女学画。张晋福,字受夫,号南湖,嘉兴人,工诗书画,擅梅花,著有《南湖诗钞》。刘子久(饮湖)、陈少梅(升湖)等人在天津,赵梦朱(明湖)、晏少翔、季观之等人20世纪50年代以后任教于东北,对拓展湖社在外地的影响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湖社在广东等地也设有分会。湖社成员中有一些有才华的少年画家如黄均、孙菊生(晓湖),后来都成为著名画家。湖社成员中还有一些女画家,其中重要的有金章、徐聪佑、孙诵昭、冯棠、冯棣等人。金章(1884—1939),号陶陶,金城的三妹,1900—1905年留学英国学习美术。1909年随金城到北京。为闽县王述勤(继曾)夫人,当代文史学家王世襄之母,长于山水、花卉。尤擅画鱼,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著有《濠梁知乐集》。徐聪佑(1902—1980),名慧,号聪湖,湖南长沙人。1921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从金城,擅工笔花鸟。1957年被聘为北京画院画师。冯棠,号棠湖,四川人,与冯棣(号棣湖)为孪生姐妹,工花鸟。
湖社画会中有不少天津会员,湖社举办的画展,在北平展出后,向例是在天津续展。
1931年起,湖社在天津举办国画传习社,分山水、花卉、人物三门课程,以专习一门为限,允许兼习为选科,以画会评议之优秀者出任教授,报名者很踊跃,超出了预定的百人定额。活跃于平津两地,曾对天津中国画发展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画家有陈少梅、刘子久等人。陈少梅
陈少梅(1909—1954),号升湖,湖南衡山人,自幼随父陈嘉言(梅生)习诗文书法,15岁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后转湖社,1931年到天津,主持湖社天津分会工作,课徒鬻画。陈少梅是一位天资超迈、功力深厚的山水、人物画家,画风融会南北各家之长,工写兼能,书法取法倪瓒,与画面形成统一和谐的风格。刘子久(1891—1975),名光城,号饮湖、紫久,天津人。从中央测量学校毕业并留校任助教,曾参加1922年成立的天津美术研究会,后入中国画学研究会,继又转湖社。20世纪30年代回津,1934年起任天津市立美术馆秘书、国画班教师、馆长, 1949年后天津市立美术馆改天津市艺术馆,任副馆长。曾任天津国画研究会主任、天津市美协副主席。山水画家,50年代后致力于以传统笔墨表现现代生活题材,在山水画创新上很有影响。当代画家王颂馀、孙克纲等曾从其学画。李鹤筹(1894—1972),天津人,名瑞龄,号枕湖。初学张和庵,后经金城指点,肆意于宋元。曾任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并曾任教于北京燕大、北平艺专等校。张琮,字紫垣,号湛湖,天津人,也曾到天津传授画艺。曾任湖社评议的张其翼(1915—1968),号君振,北京人,长于工笔重彩,尤擅画猴。1956年到天津任教于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天津美院等院校。此外,与湖社过从甚密的天津画家、金石书法家方若(字药雨,定海人)曾参与中日画展活动。在《湖社月刊》连载过《阁帖传真录》等著作。
3. 湖社与东北中国画界
湖社画会成员赵梦朱、季观之、晏少翔等人于20世纪50年代初到沈阳东北美专(鲁迅美术学院)任教。赵梦朱(1892—1984),原名思熹,号明湖,河北雄县人,生于北京。1911年毕业于北京工部学堂图案科,20世纪40年代创立北京女子书画研究会,擅长工笔、没骨花卉。1949年担任过北京中国画会副会长,50年代调至东北美专任教,为辽宁美协名誉主席。晏少翔(1914—),又名晏翰,北京人,初从赵梦朱学花卉,1934年毕业于辅仁大学美术系,曾在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临摹古画,后在北京与季观之、钟质夫等组建雪庐画会,兼授人物画。曾为湖社画会评议,50年代任教于东北美专,为沈阳国画会创始人之一。季观之(1915—),原名育椿,山东烟台人。1938年毕业于辅仁大学美术系,湖社画会评议,50年代任教于东北美专。山水画家。他们对东北地区中国画坛有开辟之功。
4.《湖社月刊》与《艺林月刊》
两个刊物有力地支撑了画社的活动,在内容上同中有异,也有着互补的作用。《湖社月刊》将对金城的艺术成就和理论成果的介绍作为贯穿始终的中心,对树立金城在北方画坛“广大教主”的地位起了重要作用。金城的《画学讲义》从创刊一直连载到终刊。[22]是近代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创作理论著作。金城对中国画的基本认识,与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所阐述的观点基本一致,强调画家人品、节操、天资、阅历、识见、读书养气功夫和绘画技能的娴熟把握,“学画一道,本系文人学士寄怀适性之艺术”,“艺术之本体必有特殊之精神”,“今日艺术中不朽之画品,皆昔时古人当日精神之所寄也”。基于这样的认识,金城对当时所谓“北京城里人的两大迷信”[23]之一的王石谷,持分析态度,认为“石谷名为画圣,终为能品”,“在艺术方面无所不能,在精神方面失之于巧”,“非其艺有未纯,乃画之品格低也”。同样,对于作为海上画派旗帜的任伯年,以及张子祥,金城也评价不高:“晚近花卉非学张子祥,即宗任伯年。学子祥者恒流于俗,宗伯年者恒流于野。”他认为清代恽南田的花卉作品“专以气韵胜,力不逮矣,今之习南田画者多入纤弱,良由于此,世人不察,欲以子祥、伯年矫其弊,而不知去古愈远,愈不可救”。不过他认为赵之谦的作品结构新奇,布置近真皆可取法,“用笔飒爽,一洗纤丽甜俗之气,虽少冲和浑融之致为识者所病,而其于随意涂抹之中,动中规矩”,远胜于世之野狐禅者。金城尖锐批评了当时“美术革命”的主张:“吾国数千年之艺术,成绩斐然,世界钦佩而无知者流不知国粹之宜保存、宜发扬,反觍颜曰艺术革命、艺术叛徒,清夜自思,得毋愧乎!”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也是从中国画学研究会到湖社的艺术立场。金城对传统的继承问题,目光并不局限于文人画,而是力主上追宋元,对明清以来的画家画派的取舍有许多独到见解。《画学讲义》中特别宝贵的是对中国绘画材料之研究和绘画技法的介绍,是他自己多年研究与创作实践的结晶。配合画会活动,《湖社月刊》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是刊载了(唐)《历代帝王像》等不同年代、不同画风的古代绘画名作和当代名画家的作品,并加以点评,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同时,选刊了《石涛画语录》等古代绘画著作和当代学者的研究著作如朱启钤的《存素堂丝绣录》、方若的《阁帖传真录》、寿石工的《书学讲义》、金开藩的画史著作,以及陈师曾、林纾、贺履之、胡佩衡、于非闇等人的史论著作、创作技法理论。再就是发表了大量会员的作品和理论研究文章,还刊发了不少日本画家的作品,都起到了交流借鉴的作用。其不足之处是过于偏重金氏家族色彩和对某些军政要员画作的过分揄扬,有损刊物的学术形象。《艺林月刊》内容与《湖社月刊》有许多相似的长处,而从总体上更偏重于文史方面。除介绍古代书画作品外,也介绍过不少古代雕刻、金石作品,以及摄影作品、外国美术作品,对新兴木刻也表示了支持的态度,还以不少篇幅介绍法国文物保护法令,显示了主编者特殊的关注点。它们是当时持续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两家美术刊物,是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美术面貌的重要文献。
(本文选自北京画院编《京派绘画研究》。未完待续……)
来源 │ 北京画院
编辑 │ 冯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