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松
三、中国画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
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得到当时政界、文化界一些有力者的支持,支持最力的是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

徐世昌
徐世昌(1854—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天津人。光绪进士,清末协助袁世凯创办北洋军,曾任东三省总督、邮传部尚书、内阁协理大臣等职。1914年当过袁世凯政府的国务卿。为洪宪时期“嵩山四友”之一。1918—1922年为段祺瑞的安福系国会选为大总统,1939年病死于天津。徐世昌号称“文治派”总统,在他上任之初,曾下令对南方革命军停战,在文化政策上也比较宽松,提供了有利于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社会环境。但也曾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声威所震动,下令逮捕学生。他对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给予过大力支持,1926年由中日双方成立的东方绘画协会,他被推为中方会长,但时势变化,未能有什么作为。徐世昌在诗词书画方面有较高的修养,作品署名水竹邨人。1962年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天津书画三百年展览”曾展出他的《松岩叠嶂图》。
中国画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人是金城和周肇祥。金城
金城(1878—1926),又名绍城,字巩伯,一字拱北,号北楼,又号藕湖、藕湖渔隐。生于浙江吴兴的官宦富商之家。少年时期经常借临当地士绅之家的书画收藏,山水花鸟无一不能,兼工篆刻,旁及古文辞。后来留学英国铿司大学习法律,学成后,1905年任上海会审公廨襄谳委员,不久改官北京。1917年奉命赴美国参加第八次万国监狱协会活动并赴欧洲各国考察。在留学和赴欧考察各国法制时,撰写并编译多种有关国外司法、监狱等方面的著作,同时留心考察海外美术博物馆建设和文物古迹。民国以后,曾任内务部佥事等职。金城与上海、北京的书画家有密切交往,曾参与创立上海豫园书画善会,也曾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发表演讲。他积极推动了古物陈列所的建立,1920年与陈师曾、周肇祥等发起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亲自指导教学活动。金城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广博见闻,又曾长时期从事对古代绘画的临摹,掌握了丰富的技法,画路很宽。他自称“余致力艺术三十余年,自谓于花鸟一门少有心得,山水次之,人物又次之”。在动物画方面也很有成就,他认为文人画虽雅而难工。画史之画虽工而近俗,理想的境界应是“补偏求全,有士气而兼具作家之工,规矩法度无一不备,淡远清逸,情景显豁”。[10]这段话很能概括金城自己的绘画特色。金城创作勤奋,留下的作品有两三百幅,但由于身后家人大量收购他的画作,后来星散,影响了后人对他艺术成就的全面认识与评价。金城以自己作品的示范和热心指导,并以兼容并包精神推动着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活动,“回溯当年北楼先生创立画学会具有一种保存国粹、提倡东方美术之热心,融合南北两派,并无中外界限,凡夙于此道而有志研究者,靡不兼收并蓄作我观摩之助”。[11]“一时风声所播,兴起者甚众,虽粗细不同,青绛各异,派别分歧,不无门户之见,然咸知注重于绘事则一也”。[12]金城热心推动中日绘画交流,吴心毂的《历代画史汇传补编》称他“日本人书画之好尚,因君之指导,一变其宗旨”。1926年金城逝世后,日本政府褒赠以勋三等瑞宝章。[13]周肇祥
周肇祥(1880—1954),字嵩灵,号养庵,别号退翁,浙江绍兴人,清末举人,曾肄业于京师大学堂,卒业于法政学堂,长期从政。民国以后担任过众多官职:四川补用道、奉天警务局总办、奉天劝业道、葫芦岛商埠督办、署理盐运使、警务局督办兼屯垦局长、湖南民政厅长代理省长、临时参政院参议、清史馆提调。后期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除担任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外,1926—1928年担任古物陈列所所长、团城国学馆副馆长。1929年前后,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1932年,曾因带头反对故宫古物南迁一度被捕。日本占领北平期间,当过第一届维持会会长。周肇祥虽有很长的从政历史,但主要是一位书画家、文史专家,工诗、古文辞,精于鉴别。在绘画方面长于写意山水、花卉,著有《东游日记》《琉璃厂杂记》《补正宋四家墨刻簿》《山游访碑目》等多种,还有不少著作未曾刊发。[14]在中国画学研究会肇建之初,担任评议(教授),指导创作教学的除金、周二人外,还有陈师曾、贺履之、陈汉第、陈半丁、汤定之、陶瑢、萧谦中等人。陈师曾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等,江西义宁人。诗人陈散原(三立)之子。1903—1909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博物科。归国后,在南通、长沙等地任教,结识吴昌硕,受其影响,因名画室为“染仓室”。1913年应聘到北京任教育部编纂,并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等校。擅长山水、花卉、人物,并工篆刻。评者认为他的艺术风格“出奇造意,矫柔为刚,视若怪丑,神理自媚”。[15]译著有《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史》《染仓室印存》《槐堂诗钞》等。在当时是北方画界领袖人物之一。
贺履之
贺履之(1860—1938),名良朴,号篑公,湖北蒲圻人,清季举人,擅长山水、花卉,工古文诗词,曾任教于北京美专等校。陈汉第(1874—1949),字仲恕,号伏庐,杭州人,清季翰林,民国后曾任国务院秘书长、清史馆编纂。擅山水、花卉,尤善写松竹,笔墨生动而法度谨严,富藏印,有《伏庐印存》。汤定之(1878—1948),名涤,号乐孙、双于道人、太平湖客,江苏武进人,为清代画家汤贻汾(1778—1853)之曾孙。1915年到北京,曾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堂等学校。工画山水、花卉,秉承家学又受明代李流芳画风影响。久居北京,晚年寓上海。陶瑢(1872—1927或1870—1923),字宝如,江苏武进人,擅长花鸟写生,为时所重。陈半丁(1876—1970),名年,号静山。浙江绍兴人,早年当过学徒,19岁到上海,结识任伯年、吴昌硕等,拜吴昌硕为师,诗、书、画、印受吴昌硕影响,1908年到北京。工于山水、花卉,尤长于画牡丹。山水受石涛画风影响,画风奇肆劲健。曾任北平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萧谦中(1883—1944),名世,号龙樵,安徽怀宁人。早年随姜筠、陈昔凡学习画王翚山水,后来漫游巴蜀、东北,思力并进。中年到北京,画风变为苍郁沉雄,晚年喜作青绿山水,与萧俊贤齐名,并称“二萧”。曾任北平艺专教授。萧俊贤(1865—1949),曾担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字厔泉,号铁夫,天和逸人,湖南衡阳人。早年曾任教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民国以后寓居北京,任教于北平艺专等校。山水从“四王”入手,后转学石谿石涛,上溯宋元,画风朴茂深秀,喜用干笔皴染。20世纪30年代以后迁居上海鬻画为生。徐宗浩(1880—1957),字养吾,号石雪,江苏武进人。擅画山水、花鸟,尤长于兰竹。久居北京,富于收藏,著有《石雪斋诗集》《竹谱》等。
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导师们大都是南方人,其中来自浙江和江苏武进(今常州)的居多。他们的创作虽然风格不一,但总体上是倾向于维护传统,上追宋元,下逮明清,而与海上画派、岭南画派表现了不同的艺术取向,由此而形成早期北方画派的地域特色。据1947年出版之《中国美术年鉴》,中国画学研究会后期的主要成员有:评 议:陈汉第、胡佩衡、溥伒、张大千、黄宾虹、马晋、吴镜汀、李上达、管平、李瑞龄、于非闇、汪慎生、秦仲文、孙诵昭(女)、赵梦朱、徐燕孙、张启宗、王雪涛、刘凌沧、周德明、吴光宇、周仁、徐聪佑(女)等其中有些人也是后来成立的湖社画会的重要成员。
(本文选自北京画院编《京派绘画研究》。未完待续……)
注释:
[1] 万青力《南风北渐:民国初年南方画家主导的北京画坛(上)》,《美术研究》2000年第4期。
[2]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1934年1月。
[3] 发表于《北京大学月刊》1918年4月15日。
[4] 徐悲鸿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教学活动详见徐伯阳、金山合编《徐悲鸿年谱》第15—21页,(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5] 镜汀《中国画学研究会第六次成绩展览会》,见《艺林旬刊》第34期,1928年11月。
[6] 燃犀《东方绘画协会原始客述》,《艺林旬刊》第61期,1929年8月31日。
[7] 渡边晨亩《湖社半月刊出版感言兼以悼慰主唱中日艺术提携者亡友金拱北先生》,见《湖社半月刊》第1期, 1927年。文中提到的颜世清(1873—1928),字韵伯,广东连平人。在政界多年,而热心提倡文化,为北京早年收藏家,擅画山水。
[8] (日)吉田千鹤子《大村西崖和中国—以他晚年的五次访华为中心》一文,据日本外务省外交资料馆所藏文件:《联合展览会举行的动机》《展览会关系杂件》《关于日中绘画展览会扩张计划—汪公使和出渊次宫官会谈要领》《东方绘画协会关系一件》等资料,记述中日绘画展览会的缘起:
“这种展览的发端原来仅仅是个别画家的交流,即渡边晨亩与北京画家群体的相遇。晨亩是荒木宽亩门下的花鸟画家,别号晓湖,长期旅居北京。1918年12月,北京画坛领袖金绍城、颜世清出面召集北京画家为他举行招待会,席间决定由日中画家联合举行展览会。
于是,他在1919年春归国,与同门荒木十亩相谈,为在北京举行日中绘画展制订了具体的计划。3月,两人发表倡议书,同时游说日本帝国美术院重镇,得到正木直彦、小堀口音、川合玉堂、小室翠云、竹内栖凤、山元春举等名流的赞成,接着,再以他们为发起人,以德川赖仓等名流20余人为赞助员广泛征集作品,到9月征得200幅。但在中国,继同年的五四运动后,民众反日情绪高涨,直至1920年秋举行这种展览才成功。”(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9] 日本外务省对华文化事业部是在原对支文化事务局基础上成立的。成立于大正十三年(1924年),1926年文化事业部部长为冈部长景。
[10] 金城《画学讲义》。
[11] 澄湖《湖社元旦祝词》,《湖社月刊》1—10册,第118页。
[12] 余铸云《画法拟注》,《湖社月刊》1—10册,第29页。
[13] 金城生平参看:《金拱北先生事略》,《湖社半月刊》第1期,1927年。云雪梅《新旧冶熔故步不封—金城初论》(未刊稿)。
[14] 史树青《琉璃厂杂记(周肇祥著)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4月第l版。
[15] 《陈君师曾墓志铭》,见《湖社月刊》第11—20册,第312页。
来源 │ 北京画院
编辑 │ 冯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