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存公论 四海虚名只汗颜
受功利化社会的影响,在对书画作品进行品评时许多人好将作者的官衔、作品的价位当作判断的标准,不去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如何。于是,画坛之上即有“名至实归”的巨匠,也有名过其实的“大师”,更有有名无实的“名家”,当然也有社会无意炒作个人无心活动,再加之历史的巧合与个人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叠加,而出现的实过其名群体。刘子久就属于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大凡熟知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山水画史的人都清楚,说到近现代对京津画坛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画家就必须提到刘子久,他是一位具有时代意义的画家与教育家。其实,何止于京津两地,他在山水画表现时代精神方面所作出的先行探索,对于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全国画坛变革所起的积极推进作用也是无法忽视的存在。这里对子久老先生做如此评价,绝非因他是先外公王颂余的恩师,着实是因为他在继承发展山水画上所作出的不容忽视的贡献所致。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原馆长崔锦曾如是说,“勾画一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中国画坛起伏变化的历史面貌,把刘子久先生及其作品置放其中,他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就跃然而现了。”而著名美术理论家郎绍君称他“在国内山水画界率先以传统画法表现新的现实内容,获得了广泛的称赞”。
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后人对他的认知日渐减弱,时下居然被一些藏家和画商当成一位不在视野内的存在。对于这位曾经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一个新境界的革新者来说,如此处境,实在是大失公允。
刘子久1962年写生
刘子久(1891—1975),名光城,号饮湖,天津人。1920年毕业于北平中央陆军测量学校高等制图班, 同年加入由近代美术教育家、画家金北楼创办的中国画研究会,开始了承继传统,与时俱进的艺术生涯。
金城的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1920年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之初他提出的16字短语:“提倡风雅,保存国粹;精研古法,博采(取)新知。”其要义就是弘扬中国绘画的传统,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画的精髓。刘子久可谓金门弟子中继承衣钵最为到位者,他不仅将此宗旨贯穿于其后几近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且将此精神传递给后来者,以深厚纯正的传统功底和与时俱进的笔墨精神享誉画坛的王颂余(1910-2005)、刘继卣(1918-1983)、孙克纲(1923-2007)等人都为其得意门生。
我至今依稀记得儿时先外公王颂余带我去拜访老先生时的场景,那是一位宽厚朴实的老者,虽然话语不多,但是平和坦然的样子给我留下印象。现在回想起来,这不正是他绘画风格的体现么。
从目前所能见到的作品看,他确实秉承了金城的学术理念,一方面他对清末民初旧式画家们笔下日益靡弱的文人山水画不以为然,另一方面又无意接受完全以西洋画法改造传统中国画的新兴势力,或许在他看来,重振宋人山水精神才是正道。于是子久先生就将注意力集中到对五代及两宋山水画家风格的传承上,尤其是对于布局严谨、用笔苍劲一路的画风情有独钟。并由之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即形成了苍茫厚重、果敢浓郁的独特风格,成为京津画坛的重要存在。《山水清音》虽说是受托之作,但是精道的笔墨韵味却足以使我们得见其在那个时代的画风与画格。
刘子久《结伴入山》
后人多将刘子久划归传统派之中,就其为人处事之道也确属温良恭俭让的旧式文人之类。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老先生的出身学校背景。中央陆军测量学校高等科,这可是清末民初为强化军力兴西学而建的一所具有明显西学色彩的高等学校。刘子久当年求学选择这样的学校,也可见出他接受新知识新文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后来他与时俱进的艺术追求或许在其在早年的求学经历中已显出端倪。也正因他得益于受过系统的测绘与制图训练,对山岭沟壑的构造有了比常人更为深入且更为精准的理解,所以当他在塑造山石形体时,也就有了较同代人更为生动更具现实感的画面呈现。《林壑飞泉》、《苍岩远帆》虽是不足盈尺的小品,却将山石的体量感与临场感表现得栩栩如生,而此间更使人叹服的还在于他将传统笔墨的程式性和现实主义倾向性的完美结合。尤其是画中在山石结构与肌理的细节刻画上所显现出的过人观察力和表现力,着实令人拍案称绝。同样是不足盈尺的小青绿山水扇面,与大青绿山水画和金碧山水画有所不同,在这里既需要色彩的丰富变化,又讲究笔墨的深入塑造,协调不好两者兼得关系就容易出现碎、乱、艳、腻的效果。但是,在子久先生的笔下,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做谨严苍劲,什么能称得起沉静温厚。结实从容的遣笔使墨与细腻柔和的赋彩施色浑然一体,互相生发,笔不碍色,色不伤墨。若想达到这般境地,首先是要有平和从容的心态,不厌其烦不舍其功。反观时下急功近利的人们在作此画法时,又是何等的操之过急,恨不得一蹴而就,于是上述弊端的出现也实属必然。
刘子久《林壑飞泉》
刘子久《苍岩远帆》
新中国的成立,对于已是花甲之年的刘子久来说,不单是社会的改朝换代,更是艺术的一个新挑战。他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主动尝试改造旧式山水画,带头深入山区写生,体验生活,使之作品得以反映现实生活场景,给五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画坛注入一股新风,引得全国的瞩目。《给军属拜年》、《支援前线》就是这一时期的成功尝试,仅从存世的一稿、二稿中的变化,就可见那时老先生创作态度之认真,这也恐怕是他在此之前几十年绘事生涯中所未有过的经历吧。其实,不仅他自己身体力行,还带动他的诸多弟子投身到这场新时代的绘画革新大潮中去,王颂余、刘继卣、孙克刚等人很快就与老师一样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成为旧式画家成功转型的范例而广为人知。
刘子久《给军属拜年》(左为第一稿,右为第二稿)
刘子久《支援前线》(左为第一稿,右为第二稿)
山不转水转,天不转地转。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再度得到认同,曾经喧闹的画坛重新恢复沉静,画家也好藏家也罢,终于又有时间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于是,一些卓有成就却沉寂多年的艺术家也就再度获得注目。
还是那句老话,酒好不怕巷子深。安心踏实地把画画好才是硬道理。
喻建十《石涛老人诗意图》
来源:公众号《建十聊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