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十聊书画-津门书画 | 刚健婀娜志在飞移 骨力遒劲络绎迁延

2024-06-08

刚健婀娜志在飞移   骨力遒劲络绎迁延


“石如飞白木如籒,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原知书画本来同。”元代书画家赵孟頫这段著名诗句不仅道出了书画的渊源,也一直为文人书画家们有意识的追求和归宿。也正是如此,从古至今,书画兼擅相得益彰的艺术家层出不穷。王颂余先生(1910-2005)当属于其中的一位。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他认为自己因年事已高无法再继续走塞外、登太行,攫取生活源泉的时候,毅然终止了画笔,而专志于书法,以至于有些人常以书家视之,孰不知他更是当代北方山水画的一位先行的代表画家和艺术教育家。

王颂余的书法艺术为时人所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人们所瞩目的应该说还是作品中透露出的那种“质健而趣灵”的笔墨境界。


书理入画,画理入书,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王颂余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画家,是一位创造当代北方山水画的先行者之一。他的绘画基于深厚的传统素养和广博的学识,其中不少得益于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探悟。而他在书法上创造的成功,又是其绘画理念、精神、方法的扩展和应用。故而他是一位浑厚华滋、骨力遒劲的山水画家,也是具碑骨帖韵,积健为雄,遒美一派的书法家。


颂余先生曾这样记述他学书起步阶段的经历,“余五岁学书,先君子督教至严。七岁习小楷,临《黄庭》,十一岁,先君子恶余书伤于质,尝以家藏《灵飞》临本,诲以各家之长,……”。由此得知,王颂余在习书之初,并没有按照通常人们习书从唐楷入手的惯例。这无疑为我们理解他最后书法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十七岁的颂余先生进入了金城银行工作,上司刘大绅(刘鹗之子)看到如此好学的后生不仅在文史上孜孜以求,在书道上也是十分的勤勉,他非常喜爱,遂带领其曾多次到当时暂居津门的罗振玉(刘季英之岳丈)家中拜访,罗府丰富的法书收藏和罗振玉渊博的学识为年轻的王颂余打开眼界。


1.jpg

王颂余《杜甫诗句》


三十年代后期,王颂余经绘画老师溥心畬介绍又开始跟随溥修(默公)学习书法。据王颂余生前回忆,溥修的教学方法很具有现代性。他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地临摹古典,又特注重训练学生举一反三和应变的能力。比如,溥修要求颂余先生每次要针对一个字形变换十种不同的构成方式,而常常颂余先生就为这个作业而煞费苦心。这种对造型能力和书法创作意识的培养对颂余先生以后的发展,尤其是他晚年成功变法,能够在结字和章法上别竖奇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行书“毛泽东词句”中可以见出他中晚年书法的基本风貌。此作品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是其书写的时间节点和书写内容,也正是在书写此作品的几周之后,史无前例的十年大动荡期开始了。


2.jpg

王颂余《毛泽东词句》


而诱发其“衰年变法”的动因,是八十年代初期作为文化部书法代表团成员赴日的一次艺术交流活动。“中日书法交流展”为当时中日书坛的一大盛事。日本当代书法家在创作上的探索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对其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980年代中期后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颂余先生是如何在书法形式语言的构成上将他的思考付诸实践的,他通过“衰年变法”,构筑了他鲜明的艺术风格,从而达到书法创作的高峰期。


颂余先生在书法上对线性、线形、结体、章法和节奏意趣的研究成果,就是绘画的相关理念扩展在书法中运用的结果,特别是他不断地以绘画中灵活多变的线条运行轨迹来诠释书法线条,使得线条的形状产生了莫测的变化。这样就大大丰富了书法线条的表现能力。我曾多次观看颂余先生书写,他的用笔非常灵活,决不拘泥于直管中锋的行笔旧则,或拖笔或侧锋,随心所欲,笔管左右倒伏上下翻飞,真正达到了自由境界。


3.jpg

王颂余《大唐三藏圣教序》节句


书法创作是一个不可重复的过程,书写中出现用笔的失误也在所难免,如何利用这样的失误,因势利导,别出奇趣,就显出书家本领了。我也曾多次聆听颂余先生针对作品讲解他在书写中是如何化解已经出现的失误的,尽管他所说的“失误”在我看来无伤大体,有时甚至毫无感觉,但是,颂余先生却不放过丝毫他认为的懈怠之处。也正是在这样的地方,他能因势利导,纠偏矫错,别开生面,引发新境界。每当听到先生的如此讲授,我都感受益良多。


线条运动的顺时序变化,也可以使其自身带有一种空间的属性。换句话说,线条的变化随时都在创造着新的空间。不过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层次感,更多的是体现在纵向和横向的空间层次展开上,若套用古典山水画透视的术语,就是侧重于“高远”和“平远”空间的处理,没有明显向内里伸展的“深远”空间。但是,利用线条和图形自身节奏的变化,可以产生空间的层次,使只具有二维空间的作品产生三维空间的感觉。对此,颂余先生也深谙此理,比如作品“困学偶记一则”就利用了线条和图形的粗细、大小、长短、正斜、宽窄等对比手段构建了一个很有层次感的空间。使之在书法中产生了“深远”的感觉。妙哉!妙哉!


4.jpg

王颂余《困学偶记一则》


一切皆流,无物常驻。物质的运动属性也渗透到书法的创作过程中。对书法外形式中运动表现的理解可以由两方面入手,一是由静止在纸上的形,联想起书写过程中的动作,二是由静止的形本身所引发的动势感觉。前者多着眼于点线自身的运动,后者多着眼于由点线组合形状产生的运动。颂余先生行草书中就充满了运动的感觉,我们观其书不觉仿佛眼前呈现出他挥毫的样相。比如作品“养正”、“辛弃疾词句”那铁画银钩般的线条和跌宕倚斜的图形变化,正告诉我们什么是“志在飞移”和“络绎迁延”。仔细品味其中的奥妙,必将诱发我们体会书中画意,得到更深层次上的审美享受。


5.jpg

王颂余《养正》


6.jpg

王颂余《辛弃疾词句》


谈及书法的审美标准,颂余先生常推其名句——“质健为妍”,孰不知,先生向知“古质而今妍”的旧训,先生心底的“妍”是在于内美的充实,并有以“妍”自谦之意。实则,先生的艺术主体尽是风骨雄强的自然之象,这就是颂余先生积健为雄的大家风范。


李苦禅先生曾说:“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人们普遍认为颂余先生的画如一幅书法,书法如一幅画,正印证了苦禅先生的话语为至言。颂余先生的书法艺术实践不仅具有现当代性,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条极具延伸性的探索途径。


640.webp.jpg


7.jpg

喻建十书法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