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聲-仙山楼阁图
山水画讲求意境。意境是运用线描、色彩、构图等技巧表现画家的创作思想。山水画是写实主义的艺术,虽然近代画家主张描绘形象最好的是“在似与不似之间”,但这种“不似”仍然是要建立在“似”的基础上,运用高度的技巧和精湛的功力,概括洗炼而产生。这种“不似”仍然是“具象”的。“抽象艺术”摆脱了事物形象的束缚,以画家的主观思想通过其作品展示其创作意图。但构成其作品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仍需利用某些物体的具体形象,只是将它拆碎后重新组合——按照画家的主观意旨重新组装,形成另一种面貌而已。倘若仅仅用几何图形成色块组成一幅画面,那只能是一堆色彩的组合,其最佳效果只能令观者感到悦目,至于此作品有何含意,只有画家自己知道,观画者则莫测高深。
中国画重视“读万卷书、行里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而行万里路为的是遍历名山大川,将祖国的山河美景摄入心胸,但于创作时并非原景再现,应是将万千景色溶于心胸,经过“苦心经营”后,在自己创作思想的指导下,绘出独具风格的个人作品。否则,祖国名胜不可胜数,画不胜画,原样照搬,何异于摄影,况且华夏大地名胜古迹无奇不有,选取其贴近生活为大众所乐于接受者,偶作写生来未尝不可,倘如茶楼经肆处之“迎客松”,亦索然无味。
中国画由于绘画工具——毛笔的材料、构造、性能的特异,必须经过艰苦地练习,终能熟练地运用。故而对山水画的评价,首先注重的是“笔道”、“笔力”、“有笔有墨”。欲达到这些要求,均需熟练地、得心应手地运用毛笔描画出苍劲有力富于质感的线描,这就是“功力”的表现。“书画相通”书法与绘画均用毛笔为工具,所描绘的线条类似,故笔法相同。“书画同源”所以画家对自己的作品不谓“画”而称为“写”。学习、练习运用毛笔并非一日之功,“人书俱老”即表明需练到老,学到老,自然产生了功力。功力深厚则全画无一败笔,功力浅薄,虽然线条粗犷豪放,徒具形式而已。
山水画有南、北宗之区别。南宗多长线条——长“皴”(披蔴、解索);北宗多短线条——短“皴”(斧劈、豆瓣)。南宗笔法秀润,北宗笔法刚劲。南宗易学难工,难在气韵生动,北宗难学易工,难在精炼刚劲。虽然流传有“南顿北渐”之说,不可迷信,无论“顿悟”“渐进”,均需以基本功力为基础,“一蹴而就”是神话,儿童画的稚拙天真是原始艺术。只有经过技术磨练,在思维意识指导下创作的作品始可名为艺术。中西一理,试看马谛斯、毕加索、藤田嗣治等名家精炼准确、质感鲜明的线描即可说明这个问题。
学习线描(山、水、树、石、人物、点缀物)应从北宗笔法入手。自豆瓣、大斧劈、小斧劈由短皴而长皴,进而学习南宗笔法长皴、披蔴、解索。然后提、按、转、折结合练习勾勒。山水画应作到“北笔南韵”,应用北宗笔法之简炼劲挺,表现南宗之清淳秀润。北宗多水汽润泽,南宗多干淡苍茫。吾人作画应于苍茫中求润泽、刚劲中求秀润。北宗多渲染,南宗多焦枯,渲染过多则有墨无笔,焦枯过多则有笔无韵。不可渲染得乌烟瘴气,亦不可焦枯如印版。作画应“色不掩墨,墨不掩笔”,重彩斑斓仍应墨色秀润,云烟氤氲仍应勾皴条理分明。
有笔有墨、鲜明、润泽,有丘壑、有内涵、有功力,有新意,各项具备始可成为“画作”。
西洋画画光,中国画画线,其目的为表现主体,质感的效果则同。后期印象派画家受东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其“笔触”由色块,光点演变为运用线条。藤田嗣治则完全运用勾勒白描略加渲染来描画人体。这些事例足以表明中国画线描艺术的魅力及中国传统笔法之可贵。
刻苦研习笔法基本功,日久积累而显出动力,随画家性格爱好之不同,其行笔方式形成某种习惯,此种行笔之习惯多次呈现于作品之中,即形成一种特具的性格,此性格与熟练精到的技巧相结合遂奠定了画家独具的“画风”。古今绘画名家其作品必然具有其独特的风格,此种风格乃经过千锤百炼而后自然形成的。八大山人具有强烈的性格,别人照搬摹仿则易沦为漫画式的苍鸟画。殊不知八大山人所画山水画可与元、明画家抗衡,超出清代诸家。近代画家李苦禅汲取八大之妙而独具面貌,可谓恰到好处,妙在“取其精髓为我所用,溶于我法之中,明眼人自能意会”。此即“遗貌取神”之意。
近代多推崇“文人画”。宫廷画多富丽工整,民间画多质朴放逸。文人画则独具一格,多为遣性抒怀之作,但亦需具备一定功力,否则其作品亦只供猎奇而已。凡艺术亦是一种技术,只有具备高超的技术性终能展现出艺术水平。前辈画家所作的“文人画”,无一不是建立在高度精炼的技术基础上的。试看儿童画虽然稚朴天真,若缺乏行家的指导培育,也不过是把原始感觉具体表现于纸上罢了。
山水画描绘自然景象,山形应符合地貌规律,树形应符合自然生态,路有径,水有源。传统画作以条幅为主要形式,千百年来画家总结经验,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采用“一开一合”的构图,形成今天山水画构图的模式。随时代之演进,知识之进化,画家应打破陈规,改变固有的平远、深远、高远等章法,将其结合运用,可作全景山水,近景山水,小景(相当于特写镜头)。应重视景物的透视关系,传统山水画虽采用散点透视描绘风景,但画中点缀物——人物、房舍、树木仍应采用消失透视,反之,利用点缀物的消失法则亦可增加深远之感觉。
山水画在炎黄传统绘画艺术中居于主流,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名家一脉相承,流派辈出,佳作多如汪洋大海,万千巨匠独具风貌,为炎黄民族积累了珍贵宝藏,后人理应潜心研习,继承发扬。学习古人重在于“似”不仅似其面貌,重在似其法度,但决非复古主义。子昂、玄宰、西庐、湘碧、耕烟、麓台诸家功力精湛,潜心摹古但仍具自家面貌,只是缺乏新意。吾人应在前辈遗传技法的基础上,突破藩篱,发前人之所未及,独出新意。得其形而失其神则形同描拓,得其神而失其形则面貌全非。打破陈规但不失法度,合乎时尚但不以怪异哗众。应善于遴选辩别真伪,以精湛谨严的创作态度,发扬炎黄传统艺术的精髓,赋予中国山水画以新的生命力。
贾元聲
1993年2月26日